信息來源: 預制建筑網 信息提供日期:2022-02-25 瀏覽:563
時光荏苒、歲月如梭,轉眼已跨入2022年。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,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,國家順利完成了千年“脫貧”重任,實現了“小康夢想”;適逢“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”,疊加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”,國家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,令人心潮澎湃、斗志昂揚,不禁想起1949年元旦毛澤東主席為《新華日報》撰寫的新年獻詞“將革命進行到底”。對于我們新時代建筑業來說,我們的目標就是“將模塊化建造進行到底”!
黨的十九大之后,我們國家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,主題就是高質量發展、綠色發展。習近平主席莊嚴宣告,我國將于2030年實現碳達峰,2060年實現碳中和;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《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》。經濟社會進入了轉型升級期,2021年教培行業重創、地產龍頭企業爆雷、互聯網巨頭受壓、整肅演藝明星等等,想必大家都記憶猶新。對建筑業來說,既蘊含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,又是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。
首先是依賴資本和勞動力高投入、建筑噪音 揚塵垃圾高排放高污染、生產方式落后、管理粗放、質量安全事故屢禁不絕的傳統建筑業,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,在碳達峰碳中和以及生態環保的政策緊約束下難以為繼;特別是近年來人口紅利消失,行業內5000萬農民工平均年齡接近45歲,已逐漸老化,基本上沒有80后90后新人入行。如果不能在10~15年內實現建筑工業化,建筑業發展將不可持續。
其次,隨著國家跨入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階段,強調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為人民”, 高標準建設綠色城市、宜居城市、韌性城市、智慧城市,倒逼建筑業必須盡快實現轉型升級。熟悉本刊的朋友都很清楚,《新營造》雜志的創辦, 宗旨就是要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,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。建筑業目前之所以痼疾叢生、積重難返, 根本原因在于建筑業一直沒有實現“工業化”, 一直是5000萬農民工在操作,數百萬包工頭在承包,數百萬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按照“計劃經濟 + 小農意識”在管理。解決之道就是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!
然而,理想很豐滿、現實很骨感,建筑工業化在我國經歷了十分曲折的發展歷程。國家從1956年開始發文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,到1980年代,全國已建立了數以千計的預制構件廠,建設了數千萬平米的預制裝配的“大板式建筑”和 “裝配式廠房”;后來因種種原因,預制裝配式建筑逐漸式微、銷聲匿跡。1990年代中期,國家重新發展住宅產業化,深圳從2001年開始走上了建筑工業化的道路,并在2006年獲建設部批準,成為全國首個“住宅產業化試點城市”。深圳在多年的建筑工業化實踐中,創造性提出了 “提高質量、提高效率、減少人工”的發展目標, 因地制宜、循序漸進,吸引更多企業參與,精心培育產業鏈;不盲目追求高預制率和高裝配率;20年來,“兩提兩減”的初心一直激勵深圳建筑工業化行穩致遠,并獲得了全國各地越來越多各級主管部門、企業和專家的認同。
自2014年起深圳的建筑工業化走上了“快車道”,先后出臺了許多開創性的政策。在土地招拍掛和土地出讓合同中加入“建筑工業化”內容,保障性住房全面實施建筑工業化并納入政府投資成本,自愿實施產業化住宅給予3%建筑面積獎勵, 建筑工業化項目實施提前預售,建筑工業化項目從住宅逐步向產業用房、公寓和工業項目延伸,建筑工業化項目原則上應采用EPC總承包,開展產業工人培訓、建筑工業化職稱評審、預制構件廠實施“星級管理”等等,尤其是“標準化設計 + 復雜構件預制 + 主體結構鋁模現澆”的技術路線,都有力促進了深圳建筑工業化的發展。截至2021年底,全市建筑工業化項目占新開工面積已達45%,穩居全國前列,形成了建筑工業化的 “深圳模式”。
深圳建筑工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,也還存在不少問題。不少專家質疑深圳預制率和工廠化率偏低,技術水平進步緩慢,鋼結構住宅項目發展緩慢,管理上建筑師負責制、全過程咨詢和EPC總承包等先進管理模式推行舉步維艱,建筑工業化亟需突破。
建筑工業化是集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、制度創新、理念和理論創新于一體的集成創新,要取得突破性進展,必須自我革命,對標制造業,換道超車,大力發展模塊化建造。模塊化建造首先發端于新加坡和我國香港。新加坡在推廣裝配式建筑50年后,首先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創新;從2014年開始研究,并于2017年出臺政策,一是建立強大的DFMA(面向制造與裝配設計)生態,全面對標制造業;二是開發IDD(數字化交付)共享平臺和標準。再進一步提出,PPVC(預制預裝修箱式建筑)是裝配式建筑的最高形式,也是數字化交付的最佳載體;到2020年,40%項目強制采用PPVC,2025年提高到70%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,于2017年提出引進MIC(模塊化集成 建造),打造“香港建造2.0”;到2020年,香港辦公樓、學校、醫院、宿舍等建筑全 面采用 MIC,私人發展商自愿采用MIC建造私人房屋可獲得6%MIC樓面面積獎勵。從此,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的模塊化建造獲得了飛速發展,并迅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深圳市也奮勇爭先,在全國率先于模塊化學校、模塊化公建、模塊化酒店等建設中,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,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。
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飽含深情地指出“民之所憂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”;并多次強調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”。長期以來,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過多地關注提高預制率,關注連接方式和工藝工法,導致普通民眾對裝配式建筑了解不深,缺乏體驗感、獲得感。大力發展模塊化建造,恰恰可以將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裝修裝飾、家具櫥柜、衛生潔具、開關插座等等,對標制造業,按產品來進行設計并在工廠基本完成安裝,運送到工地的模塊完成度超過90%,在現場只需將模塊與主體結構進行連接,并對水電管線等進行少量安裝調試即可投入使用。這就需要對建造的全過程進行“系統性重構”,要對建筑進行產品化精準設計,加工精度達到毫米級誤差,家具、櫥柜、潔具等部品可于工廠順利安裝就位。實踐證明,按照制造業的邏輯,凡是在工廠進行生產和裝配的產品,質量、安全、造價和工期都是完全可控的;我們就是應當把跟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部分放到工廠去完成;將結構連接、管線連通、調試維護這些工作,放到現場來完成,這才是真正體現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宗旨。
同時,模塊化建造也是數字化建造的最佳載體。提起建筑業數字化,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起BIM,其核心是建設工程及設施全生命周期,即設計、施工、運維的數字化表達。BIM是建基于建筑工業化基礎之上,以“構件組合”的方式,對建筑的物理和功能特性進行“數字化表達”;建筑業多年來推廣BIM困難重重,除了軟件功能的缺失,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是我們還是在落后的生產方式即現澆混凝土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建模。因此導致建模工作量巨大,加上甲方頻繁修改,導致大部分項目都采用了“翻模”方式進行“雙軌制BIM”。這種方式是錯誤的。筆者深入觀察了國外設計公司以及國內頂級設計團隊,他們都是基于建筑工業化的邏輯,用“構件組合”的方式來進行正向設計;這種方式要求設計院需要積累大量的“構件模型”,需要的技術和投資難度很大。而采用“模塊化建造”方式,設計院可以對“標準模塊”進行建模(并組成模塊的次級模塊進行分解,逐層建模),再將模塊進行組合,即可形成“樓棟”建筑。這種系統化、集成化的工作方式,可以大大減少建模難度和工作量,有力促進BIM應用和建造數字化轉型;并在此基礎上,實現與“城市級”智慧城市和CIM對接。
總之,模塊化建造是建筑工業化的最高形式,也是數字化交付的最佳載體。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,按照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的要求,“踔厲奮發、篤行不怠,方能不負歷史、不負時代、不負人民”。
將模塊化建造進行到底!